学院概况

About Us

【今日头条】:"涌现"与“重生”,一场当代艺术大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展

发布者:潘 发布时间:2022-09-06

“在宁波看到了一场通往世界的当代艺术展,非常惊喜!”著名艺术家刘旭光由衷地赞道。9月3日,宁波美术馆年度重点展览“涌现:李天元绘画展”与“重生:梅法钗艺术展”双个展隆重开展。

此次展出李天元绘画作品近80件和梅法钗大型装置和绘画作品约20件。两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有着共同的主题:生与死。“涌现”是不断更新和诞生的过程,“重生”又意味着世界不断变化和甦生。不管是雕塑作品中烧焦的城隍庙木头隐含的信息和重塑的意蕴,还是宇宙时空与渺小人类忽远又忽近的距离,东方的哲思与西方的精神通过当代艺术呈现,给人以震撼,更引人思考。

微信图片_20230413143920.jpg

梅法钗《理想者》局部

“李天元和梅法钗多年来从不同的场域突入,上下求索,其各个创作阶段,无论是视觉的千般‘涌现’,还是材料的涅槃‘重生’,都注重体现思想的演进和引领,看重观念的创新和表达,这也正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所系。”策展人,市文联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表示。

展览还举行了主题为“从媒介到观念”的艺术沙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展览学术主持王春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刘旭光,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怀宾,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陈汉,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和著名艺术家李天元、梅法钗参加,嘉宾们以自身创作或教学经验,围绕“媒介”与“观念”这两个当代艺术的核心概念展开了探讨与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413143938.jpg


沙龙现场

《涌现》李天元绘画展:涌现是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

李天元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早期的写实油画作品,透露着典雅、细腻、丰富,具有欧洲古典绘画的韵致,兼具东方美学神态,曾获金奖。2001年开始创作艺术与科学相关作品,曾与中国科学院卫星所、化学所合作创作“李天元肖像”参加首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并获国际评委提名奖,是国内最先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的先锋艺术家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413143940.jpg

李天元 和作品《云图》

他用“涌现”来阐述自己的近期绘画。著名策展人、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认为,“涌现”是系统论、科学、哲学以及艺术中的不断探讨的概念,它指向复杂过程中或系统中的不断生成、不断变化,部分与整体的组合、变化、反复的关联,充满了既确定又变动的行为。

李天元始终处在“涌现”中。在过去四十年来,他在不同时期创作了不同类型、题材、观念的作品,形成了一条艺术思考演进与呈现的路径。他穿越不同的媒介,思考着绘画、科技、思想之间的重叠矛盾关系。

微信图片_20230413143942.jpg

李天元《云》

展览中的巨幅代表作品《云图》(2008年——2021)就是通过复杂美学呈现看不见的世界的意识,尽管只是脑海里一个肖像的链接,这是心在闭上眼睛时的与其他人的肖像的聚合。他的作品始终处在在继续创作中,这种方式本身就具有观念性。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陈汉认为,李天元的作品中个体与宇宙,生与死,不断涌现出新的画面,它是多重风格的叠加,背后又有着时空的叠加、物与象的叠加、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叠加。

李天元说:“艺术创作首先是精神的,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不同,所创作的作品也就不同。我引用了混沌理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里戈金认为我们的智慧和人脑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来源于“混沌”,宇宙中的一切创造或者被创造,其中隐秘的连结和变化,如何用艺术来表达,这是我感兴趣的。”

微信图片_20230413143945.jpg


李天元 《海》

微信图片_20230413143947.jpg


李天元 《树》

《重生》梅法钗艺术展:活成你自己对个体才有意义

梅法钗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科研工作。他开展绘画、陶艺、雕塑等多种媒介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在装置艺术创作上不遗余力。

微信图片_20230413143950.jpg


梅法钗和作品《理想者》

此次展出的作品,梅法钗围绕木质材料着力于表现生命感悟,具有一种悲怆的意味。展出的《祖先》、《理想者》、《远方的远方》、《天堂的眼泪》等,用了烧焦的木桩、灰炭,显现着一种虽消失、但依然有痕迹存留、依然有寄托情感的载体让我们寄怀。这些作品由重生而来,人物没有细节表达,但却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无言的感动。

微信图片_20230413143952.jpg


梅法钗《天堂的眼泪》

微信图片_20230413143955.jpg


梅法钗《祖先》

这些木炭装置作品,原料来自他老家台州一座遭受火宅而倒塌的城隍庙古建筑,梅法钗将没有烧掉的焦木都收集了回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这些焦木无疑是文化与历史的载体,时间久远,包含了芸芸众生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有着前生后世,虽然烧毁残缺,但已经化身为回忆、思念、伤逝。这样的历史哲思与人文关怀超越了表象的技巧,它内在地述说着人文的脆弱,以及我们在现代性中遭遇到的历史文化的消失。

微信图片_20230413143958.jpg


梅法钗《祈祷》

微信图片_20230413144000.jpg


梅法钗《众神死亡的风景》

王春辰认为:他用这些烧焦的木材构建起宏大的场景,仿佛是一座心灵的殿堂,令人沉思与流连徘徊,神衹陨落了,而今只能以祭奠的方式对之沉默,已经碳化的焦木如一具具肉身,告示着:我们当浴火重生,精神不灭。这些焦木构成的场域渐渐地化作我们再领悟世界的灵台,经过这样的法门,去参透寂灭的意蕴。

一如他之前的作品《彼岸》,体现对母亲的纪念。他借这样的创作来表达对现实与彼岸、此处与未来、死亡与永恒的思考。黝黑的焦木、铺洒的炭灰,作为接引到彼岸的航梯,提示我们抵达不再有幻象的世界。

此刻,焦木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伤逝,更是一种未来的浴火涅槃的寓言。微信图片_20230413144003.jpg微信图片_20230413144005.jpg

在艺术上梅法钗始终保持对自我的挑战,他说:“当代艺术在当下更具有挑战性。艺术是修行,人生短暂,我的作品大多是对生命的哲思,我认为如何活成你自己很重要。我的作品能不能回到真正的个人、个体,对个人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管怀宾认为: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见证了社会进程中,个体与社会、与历史的发展关系,从现实中建构自己的对象。这个“象”就是媒介和通道,艺术就像一个遥感器,从媒体到观念之间进退,或者重新赋予其观念。他们无疑对发生和未发生的事具有预言性、前瞻性。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1日结束。


Copyright © 1999-2024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 技术支持:数字引擎
地址:慈溪市白沙路街道文蔚路521号 邮编:315300 电话:0574-8760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