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College News

【甬派】艺术空间|抽象艺术的对话 《2×二》中德艺术家作品展在海尚艺术中心开展

发布者:潘 发布时间:2023-10-18

在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里,呈现了一场富有冲击力的中德抽象艺术对话展。历史和当代在此碰撞,理性与感性在此交融,艺术和哲思在此蕤生。

10月14日,《2×二》中德艺术家作品展在南京海尚艺术中心开展,展览邀请了曾留学德国的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谭平和李迪,以及德国著名当代艺术家马丁·魏玛尔和本·胡布希,展出了他们的30余幅抽象艺术作品。旨在通过中德两国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和交流互动,促进两国艺术界的互学互鉴,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拓展。展览特别邀请德国著名艺术批评家Dieter Röschmann担任学术主持。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李迪是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特聘教授。

记者在现场感受到了这次重要的抽象艺术的东西方交流与碰撞。




彼此对话相互融合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语言,不断推动着不同地域和背景的艺术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2×二》中德艺术家作品展就是这样一次富有学术性的跨文化对话的重要展览。

Dieter Röschmann认为,艺术的发展都有源头,抽象艺术也不例外。在欧洲,抽象艺术致力于探索视觉习惯,而美国的极简主义艺术则作为一种反流之势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与之相反,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则从书法和绘画的长期互动中汲取养分,这又同时激发了许多西方艺术家的灵感。他们如何彼此影响的呢?当然艺术家们最有发言权。





马丁·魏玛尔2008年起定居北京,曾担任2009年北京798艺术双年展的策展人,并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担任教授。谈到这次展览的缘起,马丁·魏玛尔说,起源于10年前和谭平的一次会面,大家对当代艺术进行了讨论,对彼此的交流印象深刻,因为很多观点相似。如今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非常快,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欢。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认为,四位艺术家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审美经验,这是对话的基础。德国是抽象艺术的发源地,代表人物有我们熟知的被誉为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康定斯基,他的构成主义是抽象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德国的艺术有着特有的严谨、逻辑等特性,中国的很多艺术家也从中学到了理性和冷静,抽象艺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对生命本身的研究,也是对艺术本身的研究。”

马丁·魏玛尔的作品画面简洁,油彩厚重,大块的色块直接冲撞观者的视觉和心灵。对于马丁·魏玛尔来说,抽象决不意味着对形象的放弃或拒绝,而对他来说,抽象只是一种借口,让绘画遵循自己的规律,寻找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色彩和形式的经济性以及自己的模糊性。《德国抽象》这两幅绘画则以微妙的讽刺暗示了德国价值观的刻板印象。



同样是大色块,和马丁·魏玛尔的具有向外的张力相比,谭平的画作《覆盖一号》显得内敛而内观。深色的色块面积更大,边上留小块有的线条和符号更像某种暗号,层层叠嶂,让人忍不住想象背后覆盖的内容以及隐匿的情绪。既有西方现代艺术的理性构成,又流露出东方艺术传统的空灵和静谧。他告诉记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覆盖的过程,也是重新出发的过程。”


谭平《覆盖二号》200×200cm 丙烯 2018.jpg



谭平于1989年至1994年在柏林艺术大学学习绘画,是当今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的。他说:对我来说,绘画的过程都是一次次偶遇,从开始到结束,过程中无数的节点,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任由其发展和扩展,相遇在未曾涉猎的新场域,并‘定格'在那里。

谭平认为,抽象艺术是情绪和思想的表达,也是一种观念的阐释和开拓。今天的抽象艺术是和工业文明的进程一致的,今天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今天人的审美习惯,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艺术。



体现不同的文化特质

中央美院研究生院院长陈琦认为中德两国的抽象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各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但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精神追求,比如中国的艺术家采用宣纸炭笔和线条来表达诗意和禅意,而德国的艺术家用块面体积和色彩来表达逻辑和形象。

李迪目前展出的两个系列作品都以 “留白" 为题。留白是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常用的一种技法,故意留出空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使整个作品更加和谐、优美。正如Dieter Röschmann的表述:“手写的笔画节奏及其界定的空白空间是漫无目的漂移的结果,但这种漂移并不容易,而是遵循自我设定的规则,如笔画的粗细或图像格式保持着理性的节奏和逻辑。”




著名艺术家梁绍基对李迪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李迪用了炭笔在宣纸上创作,这是东方元素,然后又把它部分搽掉,赋予画面轻松呼吸的空间。笔触灵动,简约随性,就像风儿吹过,鸟儿飞过,带有诗性的节奏。这种气息的掌握仿佛一闪念的作诗的灵感出现,需要悟性更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创作出来。

李迪1990年赴德留学,1995 年在布伦瑞克美术学院阿维德-D-戈雷拉(Arwed D. Gorella)门下完成硕士学业。2010年回国。他的这两组作品在概念艺术、行动绘画的实体性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象征性虚空的交汇中呈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




“我的作品通常都会极力克制颜色的运用。但是二楼展出的这幅作品似乎有了少见的颜色。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我心里,它依然是一种无色,只是图像和关系的需要而已。”对于李迪而言,经过40多年的艺术创作,如今他更加追求简单和自由,在艺术创作中回归心灵的原点。抛开观念,他更想回归绘画语言的本体,回归艺术的本体。

与李迪的去掉色彩不同,本·胡布希注重色彩和对比的和谐,以及对表面的鲜明兴趣。他的作品中,将漫画和流行文化、设计和装饰艺术的符号系统与受欧洲和美国影响的非具象绘画相结合。




Dieter Röschmann说,本·胡布希的绘画长期以来就处于几何抽象表面与虚拟的空间自然主义之间的边界。“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史的饱和度,又仿佛是数字美学的共鸣室。”这些色彩的把控来自于他长时间进行实验的色彩渐变。

对于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是,中德两国的艺术家们用作品形成一个清晰而舒朗的对话场域,在碰撞和对话中将产生无数的可能,这应该就是主办方和策展人表达的以《2×二》为主题,所想达到的无限倍增的效果吧。


艺术宁波|专栏

直达链接: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52faafbe4b0a93b1d9ef8c2&modeType=0

Copyright © 1999-2024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 技术支持:数字引擎
地址:慈溪市白沙路街道文蔚路521号 邮编:315300 电话:0574-87600579